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艺科融合赋能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
姜 丹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浪潮、文化创新实践与产业结构升级深度交织,深刻重塑着人文艺术领域的生态格局,学科边界消融催生前沿艺术表现新范式,数字化载体革新艺术传播机制,智能技术促使艺术创新深度思考。高等艺术教育肩负着服务国家核心战略布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贯通与供给结构平衡的重要责任,要求高等艺术教育必须立足时代发展规律,破除传统学科认知壁垒,解构并搭建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更加融合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框架,构建新时代艺术人才知识谱系与培养机制,从而以新质生产力导向驱动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型艺术力量,切实履行新时代赋予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性担当。
艺科融合是高等艺术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
创新型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是艺科融合的底层架构。数字技术及其集群的协同发展,延展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维度,同时重构了艺术创作生产流程与审美价值体系,更深刻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演进轨迹。加之新型媒介材料与表现手段的广泛介入,推动艺术实践突破传统边界,呈现出跨界融合特征。例如,光声电及生物材料与艺术的智能实验、文化遗产存续的数字媒介浸润表达等,既强化了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同频共振,也为科技要素融入高校艺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实践型应用需求的认知性革新是艺科融合的育人导向。面对时代使命、行业变革与就业现实,实现文化艺术赋能社会发展,是将高校育人水平提升至更高层次的破题之举。例如,中国美术学院《智感织界——中国传统工艺元素的多模态面料生成系统设计》、广州美术学院《AI时尚饰品创新平台》等创新创业类竞赛成果作品,是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社会生产力转化的有力见证。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数字艺术赋能文旅艺术行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就业能力提升活动,也充分印证了艺术与科技融合是践行国家发展之需、培育艺术实践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艺科融合是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逻辑依托
遵循战略发展逻辑,紧扣艺术与科技协同育人新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构成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并充分体现了将文化强国建设纳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布局。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深刻把握这一历史方位,以中华美学精神为根脉,不断延展育人内涵,将艺科融合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跨域知识结构、创作实践体系、产教协同模式,从而培育具备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科学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遵循价值辩证逻辑,构建艺术与科技动态平衡新范式。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其本质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价值理性平衡了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工具理性明确了达成目的的最佳手段。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艺术领域的时代背景下,既需防范技术主义对艺术教育本质的趋同和异化,又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因此,在艺术与科技融合过程中,两者在深层次的互构与共生,不断揭示新知识增长点的内在规律,也形成了动态平衡机制。
遵循人文精神逻辑,贯彻艺术与科技以人为本新思想。科学技术对艺术创新的赋能需以人文价值导向,这种融合在技术赋能中坚守“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最终通过设计实践将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大国情怀转化为当代生活美学,并形成“人文引领—技术驱动—范式进化”艺术教育新生态,在“不可度量的人类主观感受”与“可度量的客观物质世界”之间建立桥梁,最终指向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与文化自信自强时代使命。
艺科融合是高等艺术教育强国的新质实践
重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新文科建设视域下,艺科融合本质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革命性重塑。因此,高等艺术院校须立足文化强国与数字中国双重战略坐标,构建人文筑基、科技赋能的新型学科生态,并将教学实践聚焦到专业集群前沿性建设、专业供给互补方面,推动学科专业与教学内容转型。近年来,高校艺术类专业不断打造传统艺术与智能科技交叉融合的专业集群,例如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增设新媒体策展方向、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新增数字绘画方向、在影视动画专业中嵌入虚拟制作与交互叙事等科技模块。不仅推进了数字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融合,更实现了各专业间的破壁、供给与改革。
完善美育课程建设体系。美育核心价值是教育教学“四新”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在课程美育建设维度方面,要着重重构课程生态三层体系:第一,通识层,破除交叉学科壁垒,采用“慕课先行”的方式,以艺术作为价值主体,锚定技术创新,开展人文导向通识学习,积极利用互联网“智慧教学平台”,支持课程教学取长补短。第二,专业层,创设智能媒体创作等交叉课程群,采用“科技伦理与数字人文模块嵌入”的方式聚焦核心问题,充分利用先进建模及智能生成技术,以及图形工作站、3D打印机、无人机等智能设备资源,通过数据引导,让教学更加体现因材施教。第三,实践层,以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参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实践项目,以“课程解读、场地社会实践、实操与应用”三大模块,引领课程“全流程”美育培养,在“无墙课堂”中厚植民族情怀,完善以美育铸魂、以课程筑基、以科技赋能的课程体系。
创新课程组织协同机制。在深化高等艺术教育改革进程中,应采用“真实项目进课堂、企业标准入教案、行业专家驻校园”实践路径,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具体包括:第一,贯通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协同通道,将“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转化为课程实践单元,创设“以赛促学”实践模块。第二,融通学期教学与寒暑假社会实践间的时序,将“三下乡”项目纳入学分体系,形成“社会现场发现问题——课堂理论分析问题——创新实践解决问题”闭环育人模型。第三,激活社会实践基地育人效能,通过“真题真做”主动对接社会前沿技术,锤炼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实践教学成果向文化生产力转化的实质性突破,为区域发展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实践表明,艺科融合变革的深层动因与逻辑依托,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代生命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厚度与未来向度,高等艺术教育也正以“人文筑基、科技赋能”的育人范式,构筑起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的支撑体系。未来应持续推进艺术教育转型实践,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核心教育动能。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艺科融合”背景下数智化赋能设计学科的实践型教学创新研究》(编号:SDJG2024-06)的研究成果〕
新宝配资-太原股票配资网-配资盈利网-配资咨询平台客服24小时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