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干部落马的消息,竟然惊动了官方媒体和一众自媒体,仅仅是因为取了个“好名字”——《邓超,主动投案!》的标题,不知道让多少人“瞳孔地震”并迅速点进去,又怀着无奈的心情退出来。
然而这一进一出间,账号运营者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借用模糊标题,蹭炒名人热点,故弄玄虚、小题大做,已经成为许多账号骗取点击量的惯常操作。前有“梁朝伟”劝人自首,引发明星跨界执法的猜想;后有“范冰冰”获得科研大奖,低调治学的教授本人却被舆论质疑“蹭流量”;又有“张艺谋老师去世”让张艺谋“躺着也中枪”……
与此前在网络上流行的“震惊体”“夸张体”和各种“话只说一半”的标题不同,这类标题更像是一种“阳谋”:我知道你想看什么,你也知道我会写什么,若各自安好,唯博君一笑;若上纲上线,则顾左右而言他。更令读者窝火的一点是,文章本身并没有大问题,与标题也算得上契合,有些甚至是带有一定严肃性质的话题,若发布者本身“颇有来头”,压力和责任反而来到了读者这边——难道是我大惊小怪,过于好奇?
显然不是这样。当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对此表示反感时,有必要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靠着玩弄文字游戏,芝麻绿豆大的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实际上消解了舆论聚焦的价值;另一方面,有些话题并非没有价值,比如上述某地的反腐动态、某项科技成果、某人的讣告,然而小圈子内的事情却被“标题党”娱乐化,抛入更为冗杂的舆论场中评头论足,不仅对当事人缺乏尊重,对相关领域同样是一种僭越和亵渎。
“标题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迭代十余年,为何仍然屡禁不绝?对“无良自媒体”的批评声音一浪接一浪,此类文章为何仍有市场?有评论指出了真相:我们总是一边批评,一边加入。遗憾的是,其中有自媒体的参与,也有官方账号的影子。
平心而论,当一众官方账号痛批“标题党”时,自己的标准也在悄然松动:为了抢热点,事情全貌尚未调查清楚时就在标题上“和稀泥”;为了完成流量考核目标,也在公众号上尝试类似写法;更应警惕的是官方账号运营者盲目且轻率的跟风——一旦有人使用了“标题党”的写法,短时间内便会有多家媒体账号来回转载、互相引用,甚至形成刷屏之势……
流量和点击量,从来都不能与读者的满意度画等号。为了让新闻“俯拾即是”,就要把来自同行的“半成品”统统打包丢给读者吗?为了在热搜榜上多“露脸”,就要牺牲掉对内容质量最基本的判断力吗?这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标题党”之所以招人烦,关键在于没有与标题有同等价值的内容信息,若官方账号不能以身作则,则会进一步威胁内容的公信力——这或许是自媒体追求的“高标”,却一直是主流媒体不可退让的底线。
“标题党”屡禁不绝,责任从来不在某个人、某个账号上。潮水来时,模仿他人、一拥而上并不难,然而,守住底线,才是正确之举。(默达)
新宝配资-太原股票配资网-配资盈利网-配资咨询平台客服24小时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